雖然進口豬肉(進口豬頭、進口豬肘、進口豬手腳等)也對供需平衡產生一定影響,但追根究底還是國內產能過大是主要原因。對此,農業農村部從2021年開始,探索開展生豬產能調控。
首先是精準調控基礎產能,守住能繁母豬底線。2021年9月印發《生豬產能調控實施方案(暫行)》,明確全國4100萬頭能繁母豬存欄量的正常保有量目標,逐級分解任務,落實“三抓兩?!保ㄗギa銷大省、養殖大縣、養殖大場,保能繁母豬存欄量底線,保規模養殖場數量底線)分級調控措施,每月監測并反饋各省份能繁母豬存欄量,及時督促采取相應措施。
其次是分級建立調控基地,穩住規模豬場數量。農業農村部將13.7萬家規模養殖場保有量分解到各地,并公布掛牌了1.2萬個國家級和省級產能調控基地,各地還確定掛牌了一批市、縣級產能調控基地,穩定了規模養殖場長期發展生豬養殖的信心。
然后是優化完善政策措施,形成產能調控合力。督促各地落實穩定生豬生產的各項政策,保持環保、金融等長效性支持政策的延續性、穩定性。各省份積極通過提供臨時性補貼、加強金融“補血、造血”,解決養殖場戶融資難等問題。安排中央財政資金支持以生豬為主導產業的優勢特色產業集群8個、農業產業強鎮45個,建設生豬標準化養殖、屠宰加工、冷藏保鮮、冷鏈運輸、產品交易等設施,推進生豬全產業鏈建設。
最后是強化調控數據支撐,及時發布監測預警2019年以來,農業農村部對全國18萬家規模豬場進行全覆蓋監測,推進生豬全產業鏈數據互聯互通、相互佐證,每月發布預警引導信息。各地也逐步建立月度、季度或不定期形勢會商機制,引導養殖場戶合理安排生產。
望都縣海森商貿有限公司認為這些政策可以督促國內適時調整能繁母豬保有量目標,從而推動生豬全產業鏈發展,調解供需矛盾,從而減緩豬價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