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East 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一種急性,發熱傳染性很高的濾過性病毒所引起的豬病,其特征是發病過程短,但死亡率高達100%,病豬臨床表現為發熱,皮膚發紺,淋巴結,腎,胃腸粘膜明顯出血。
非洲豬瘟自1909年在肯尼亞首次報道,一直存在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1957年先后流傳至西歐和拉美國家,多數被及時撲滅,但在葡萄牙,西班牙西南部和意大利的撒丁島仍有流行。
2018年8月3日—15日,中國在遼寧沈陽、河南鄭州、江蘇連云港3個相隔很遠的地區,接連發現3起非洲豬瘟疫情。11月23日,北京市房山區排查出非洲豬瘟疫情。2018年12月20日,非洲豬瘟當選為2018年度社會生活類十大流行語。2020年3月,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發文稱遴選出一株具有7個基因缺失的病毒(HLJ/18-7GD)符合弱毒活疫苗安全性標準,可對非洲豬瘟強毒的致死性攻擊提供有效免疫保護。
總而言之,自2007年以來,非洲豬瘟在全球多個國家發生、擴散、流行,特別是俄羅斯及其周邊地區。2017年3月,俄羅斯遠東地區伊爾庫茨克州發生非洲豬瘟疫情,疫情發生地距離我國較近,僅為1000km左右;另外,我國是養豬及豬肉消費大國,生豬出欄量、存欄量以及豬肉消費量均位于全球首位,每年種豬及豬肉制品進口(進口豬頭、進口豬肘、進口豬手腳等)總量巨大,與多個國家貿易頻繁;而且,我國與其它國家的旅客往來頻繁,旅客攜帶的商品數量多、種類雜。因此,非洲豬瘟傳入我國的風險日益加大,一旦傳入,其帶來的直接以及間接損失將不可估量。對此,我國農業部發布了多條關于進一步加強非洲豬瘟風險防范工作的緊急通知。
望都縣海森商貿有限公司認為2018年非瘟以來的防疫、撲殺及復產過程,在實施中基層政府存在政策執行尺度輕緊不同,造成疫情中過度撲殺,及復產中的投產激勵。特別是環保執法缺乏公平、公正,對規模養殖戶監管過嚴,小規模及散戶較松,容易造成“劣幣趨逐良幣”的現象。環境政策缺乏統一、可操作性的標準,政策執行不確定性使養殖戶缺乏穩定的預期。持續的政策內容和公平的環保執法可使生豬養殖主體有長久的政策預期和動力對排污設備進行升級改造,創造生豬產業現代化生產體系。保持用地、環評、金融等基礎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繼續壓實地方的穩產保供責任,防止一些地方在政策上“翻燒餅”。